一门三杰,克绍家风
——走访宁乡师范学校老校长齐璜后人
“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也是家族中每一个成员的价值准则。它既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也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印记。
在宁乡师范学校的历史中,有一个不能忘却的名字,那便是齐璜,他不仅是宁乡师范学校的创办者之一,还曾两度担任学校的校长,为学校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齐璜,字朴农,清代廪生。他苦读“四书”“五经”,打下了扎实的文史功底,但是他的思想并没有受“之乎者也”的禁锢,而是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受到了旧民主主义思想的熏陶。齐璜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宁乡玉潭书院山长,1903年与周震鳞、黄兴、王凤昌、胡元儒等湖湘名士创办宁乡驻省中学(宁乡师范前身),开湖南办学先河,仿效日本明治维新为发展教育办师范速成班的做法,在宁乡驻省中学里附设速成师范科,简称“速师”。速师班传播新思想,教授新科学,宣传新教育,吸引了众多进步青年,一时饮誉三湘。徐特立、刘少奇均在速师就读,成为齐璜的学生,其中刘少奇1916年插入二年级二期五班。后来,速师学生大多走上了革命道路。齐璜拥护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当选省议员。
齐璜所做出的的贡献不仅仅在体现在生前的种种成就里,更体现在他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中。在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原宁乡师范学校)建校120周年之际,学校校友办特意寻访到这位老校长的后人,其外孙女李之居,从这位已经退休的老人口中,我们才更深一步体会到齐氏一族优良的家风教育。
齐璜一生育有一子四女,在这些子女中,有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的抗日名将、国家烈士,也有为祖国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一生的湖南著名儿童教育家。
在李之居老人的家里,我们看到墙上最显眼的地方悬挂着舅舅齐学启的画像,画像上“烈士”二字分外鲜艳。然而老人却说,多年来,母亲一直告诫自己,外祖父齐璜一直告诫子孙,为人应谦逊恭谨;舅舅是齐氏一族的荣耀和骄傲,但并不是用来博取名望的资本,若非此次校友寻访,老人也极少向外人详细地说起抗日名将齐学启的英勇事迹。而时隔多年,再次说起家中这位葬于烈士塔中的长辈时,老人眼中依然泛起了晶莹的泪光。
而当我们说起老人的大姨齐新时,老人却又转而露出笑容。在所有长辈中,齐璜的这位终身未嫁的长女,对李之居老人而言,就如同母亲一样亲近。
齐璜长女齐新(1907-1998)
齐新自幼天资聪慧,在父亲的熏陶下,努力学习,1934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政治经济系后,任中学教师。抗战爆发后,齐新目睹战火中大量儿童流落街头,毅然抛弃已有的工作,积极投入儿童保育事业。宁乡师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努力培养全能型教师。1929年学校课程设置中,开设有手工、普通操、幼稚教育以及透视学,色彩学等课程。1958年,在老校长齐璜之女齐新的极力倡导和支持下,学校开办了第一届幼儿教育班,招收学生44人。她倡导:“幼儿教育要贯彻好生产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与“爱的教育”。她践行教育生活化,重视爱国主义及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她终身从事儿童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学校有得天独厚的课程基础与师资队伍,有齐新的热情指导。
1958年,一门三杰,克绍家风。在校友办与李之居老人缓缓的对话中,我们仿佛亲身经历了这个家族百年来的家族史,也仿佛看到了湖湘地区百年来的革命史。同样经历了百年历史的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必定不会忘记这位在历史上有着伟大贡献的老校长,也不会忘记其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