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学群:宁师岁月

作者:姜学群 来源:校庆办 时间:2023-05-17 点击数:

正当我为继续升学发愁的时候,忽然有一天我在横市街上听说,云山书院要招师范生,而且不收学费,还供学生饭吃。我听到这个消息喜出望外,连忙跑到云山书院去打听,果有其事。据校方介绍,在云山书院内设有宁乡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简称宁师,下同)。1948年春季招收新生50名,学制四年,全县每个乡录取两个名额,只要被录取,学生入学全部寄读,学费和住宿费用全由学校承担。全县高小毕业生都可报名参加考试,但毕业以后要保证从事教育事业。我得到这个消息后,迅速回到家里,告诉父母,但他们都不相信,父亲说天下哪有这等便宜事?我说那是真的,我已决心报考这个学校。1948年春节过后,我按学校规定,参加了报名考试。考试那天,天还没有亮,我就起床准备,随便吃了点炒饭就拿着纸笔墨砚往学校跑。我家距云山书院有十多里地,不一会儿就跑到了,准时进入了考场。考生都挤在一个大教室里。监考老师宣布了考场纪律后,就开始发试卷,我接到后打开一看,只见上面一个作文题、几道算术题和几道常识问答题。我觉得考题并不难,就用毛笔认认真真地一一对答。作完题后,我还仔仔细细地检查了几遍,深怕有差错。

当我离开考场,走到外面一看,人很多,走廊、过道和操场都有人,三三两两,交头接耳,谈笑风生,我估计这些人可能是学生家长但有些人穿戴不像农民,有穿绸挂缎的,也有西装革履的。触景生情我怀疑这些人肯定有熟人、有门路,像我这样农村的孩子即使成绩最好,也有可能被挤掉,何况一个乡那么大(相当于现今的区),只有个名额。因此,当天我怀着既高兴(自我感觉考得好)又担心的心情回到了家里。

考过后的第四天,我早早地起床,牵着牛到田野放牧,让它吃饱喝足之后,牵回家把它关在栏里。然后换了件衣服,脱掉草鞋,穿上布鞋,前往学校看榜。刚进校门,就远远望到大门墙壁上贴有一大张红纸,走近一看,正是这次考试发的榜。我睁大眼睛往上看,上面每个乡确有两个名字,当看到:“大沩乡姜坤瑞、姜曼鋆”时,我高兴得跳起来,热泪盈眶,自言自语地说:“好,太好了。”这时,我仿佛千斤重担一下落地,高高兴兴地跑回了家,父母问我看到榜没有?我说看到了,红榜上有我,大沩乡考上的两个人,就是流光学校的同班同学,而且我俩在流光时关系很好。父亲说,考上了就蛮好,这也是穷人子有天照应啊。考上宁师的消息迅速在乡下传开,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来祝贺。家里人也积极准备,姐姐为我拆洗被窝蚊帐,妈妈为我赶做布鞋。等到开学那天,我背着被子蚊帐,手里还拿个脸盆,到学校办了入学注册手续,和新同学一起高高兴兴地住进了学生宿舍。从此,开始了我在云山书院具有人生转折意义的读书生涯。

云山书院坐落在宁乡横市镇境内的水云山下,距县城 45 公里,前临沩水,后绮云山,重峦迭翠,树木葱笼,故有“山水之胜,无殊岳麓”之誉。整个校舍占地面积 7200 平方米,建筑雄伟,古朴大方。共有房屋 158 间,有先贤堂、讲堂、崇道堂、希贤堂、文昌阁、奎光阁、凌云亭、仰极台等庭台堂阁,多处门上都有对联。例如:

 

书院大门

福地拥双峰,近南轩居,问道须从者里过;

文澜连二水,溯玉潭派,寻源都向此间来。

 

 

凌云亭

桃李荫中,幽境常来采药客;

石泉声里,危岩时倚看云僧。

 

 

文昌阁

文曰思,文曰明,辉光连斗极;

昌而炽,昌而大,芘荫到儒林。

 

 

先贤堂

作圣道干城,真正渊源宗泗水;

肃士林拜跪,嵯峨庙貌镇沩峰。

 

 

奎光阁

彩笔自凌云,有万丈光芒,上腾霄汉;

高楼真得地,看千秋人物,并壮江山。

 

广厦正新开,乐此间化雨宜人,春风坐我;

前程当远大,望多士文章华国,经济匡时。

 

 

希贤堂

一龛萃孝子忠臣节士名儒,唐宋以还共享千秋人物;

四面皆崇山峻岭芪林修竹,水云之曲长留数亩祠堂。

 

 

 

崇道堂

开绝学在城南岳麓以前,沩水灵峰留正脉;

续正统于乾道绍熙之际,中庸太极阐精言。

 

 

仰极台

图画自天开,喜双峰叠翠,二水回澜,争现名山真面目;

楼台平地起,看四野双麻,万家烟火,尽成此处大文章。

 

当年我看了这些对联,虽然有些不大懂,但我觉得这里文化气氛很浓,处处皆有学问,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园地。至于对云山书院的历史一点也不清楚,也没有心思去考察,只是埋头读书。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才从一些史料上了解到云山书院过去的一些情况。

云山书院是前清秀才刘典倡建的。刘典(1819~1878)是宁乡县枫木桥乡牛角湾人。咸丰年间曾参与镇压罗仙寨“斋教”会众。后随左宗棠在赣浙等地进攻太平军,为浙江按察使。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刘典回乡时,劝说士绅捐款兴学,共捐田 1300余石,修建了云山书院。院内至今存有刘典写的《创建云山书院碑》,碑高 1.85 米,宽0.8米,厚 0.025 米,为青石阴刻。还有刘典题写的对联:

为将十年,每思禁暴安良,愧无格致正诚本领;

读书万卷,须知朋体达用,不外君臣弟友常经。

1905年清朝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后云山书院改为云山高等小学堂,1912年改为云山学校。1909 年春,何叔衡到云山当教员。1912 年春到1917年冬,姜梦周在云山当了三年教员和三年校长。1913年秋1912年冬和1924年下期,谢觉在云山当了七年教员。1912年春到1914年夏和19181926夏,王凌在云山当了四年校长和四年半教员。在这 15年中,“乡四”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和梅冶成、欧阳健、王一凡、林若虚、夏元彬、李甲农等新派人士,大力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封建教育,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对云山学校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使云山成为“五四运动”前后宁乡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革命的摇篮,为我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如甘泗淇、萧述凡、谢南岭、尹澍涛、喻东声、胡辉、余喜文、林萼生、严岳乔等俊杰,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177月,毛泽东到我们宁乡做农村调查报告时,曾在云山住过1921年何叔衡参加中共“一大”回湘后,偕谢觉哉来宁乡,在云山学校进行革命讲演;同年冬,王凌波在这里办全县教师讲习所,传播革命道理。现学校正房前楹留有谢觉哉题写的“云山完小”四个大字。校周围有王凌波、谢觉哉栽植的“黄金树”等树木,山青水绿,风景优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山书院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宁乡师范始建于1901年的宁乡驻省中学速成师范科,校长周震麟,校址在长沙望麓园,以后学校名称、学制和校址多变,直到1932 年在县城文庙设立宁乡县立乡村师范学校(四年制)及附中。抗战期间,曾在19381940年迁到回龙铺太阳山曾家祠堂。1941 年迁入云山书院,1944 年又迁到宁乡横岭夏家祠堂,至1946年又迁回云山书院。

1948年,我考入云山书院宁乡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时,全校设有5个班级,即第14(毕业班)15班、16班、17班、18班。师生员工共计两百多人,我们第18班共50多人,至今我和姜曼鋆同学回忆还记得名字的有56:丁仲龙、王静()、王纯意()、王奉晶、文华岳、邓萝兰() 朱丽华()、朱菊贞() 刘铎臣、李端阳、李笑梅()、李保春、李懋源、许三行、向桂清、沈祝好、孟维翰、张期仲、张国钧、张福坤、张绍嗣()张敦卓()、高鹤鸣()、陈焕梅、陈佛慈() 陈特秀() 陈耀环()苏琳文()、吴国华、周光武、周旺秋、罗云楼、欧阳仲、赵翥、姜坤瑞、姜曼鋆、秦克俭、袁宗锡、袁桂生、黄质凡、黄循规()、梁栋材、曾纪兰()、曾纪蕙()、谈文贵、谈逢浩、隆国忠、叶仁立、叶茂葵()、谭友信、谭文则()、喻勋菊、廖玉芬()、谢建军、饶玉英()、魏复兴。

1948年,湖南尚未解放,学校的一切活动仍是按国民党教育部的规定进行着,对学生大体是施行准军事化管理,封闭式教学。读死书,死读书。学生每天从早晨起床——集体出操跑步——洗漱——吃早饭——上课——下课——午餐——午睡——到下午上课——晚餐——晚自习--就寝,都规定得死死的。学生均编为童子军,发有专制服装,在体育课的时间内,由一个姓邹的军事教官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包括站队、立正、稍息、看齐、步法和班排队形等。邹教官军阀作风严重,动辄训斥学生,同学们都怕他。

学校课程设置同普通中学差不多,语文、数、理、化、历史、地理、音乐、美术。所不同的是多了《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比较注重语文(当时叫国文)、数学,课时多一些,其它课一般,英语只是学了些单词单句。上课要求严肃认真,不得迟到早退。学生平时没有自由活动时间,只有星期天才可以洗洗衣服,搞搞个人卫生,或到校外去玩,或者到横市街上买些笔墨纸砚之类的用品。家在附近的,还可以偷偷回家看看,但必须在下午按时归校。因为在星期天上晚自习前,全校师生要在校大门前集合进行晚点名,先由各班站队查对人数后,由值周员统一向教官报告,然后由学校领导训话。如发现学生缺席或其它违反学校规定,当即予以严格处理。

1948年的学习中,尽管学校局不要学生接触社会,极力封锁消息,但在我们同学中逐渐听到社会上一些传闻,说“前方形势紧张”这大概是那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相继取得胜利的缘故。特别是下半年,老师们一上课,总是劝学生们静下来读书,不要去打听社会上的事情。

树欲静而风不止。1948年刚刚过去,19492月,宁乡县黄材、唐市两地爆发了农民武装起义,史称“黄、唐起义”。发动这次起义的是姜亚勋、饶孟虎、陈仲怡、李石锹、谭荫南等人。他们带着50多个农民,于29日兵分两路,同时袭击了黄材警察所、大沩乡乡公所和唐市警察所,击毙敌所长何琪,伤敌哨兵一名,两地共缴获长短枪支113支、手留弹百余颗、子弹5000余发、电话机一部。起义队伍中有一名同志牺牲。起义成功,部队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军区第三纵队”,由陈仲怡任司令员,姜亚勋任副司令员,喻迈常任参谋长,饶孟虎负责政治工作。在群众大会上公开宣布这次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决反对国民党暴政。同时发表了《告湘中人民书》和《致程潜的公开信》。由于农民纷纷要求参军,在两天之内起义军迅速发展到200多人。

黄唐起义突然爆发,像一把尖刀插到敌人的心脏,使全省大为震动。翌日,长沙出版的大小报纸和国民党《中央日报》长沙版均以头版头条新闻加以报道。国民党湖南当局大为震惊,第二天急忙派兵进剿。黄唐起义作为党领导下的农民武装暴动,公开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武装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地方势力,加速了宁乡的解放进程和湖南的和平解放。黄唐起义在我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师生们争相阅读报纸,打听消息,议论纷纷。学校的空气似乎也紧张多了。表面上仍在照常上课,但师生们的情绪动荡不安。大家看着形势一天一天在发展变化。

1949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后,向南挺进,直逼湖南。

5月,中共湘中工委根据上级精神,把以姜亚勋为首的游击武装编为“湖南人民解放总队湘中第一支队”,把李石锹的部队编为“湖南人民解放总队湘中第三支队”。湘中一、三支队运用灵活多样的战术,利用有利的地形及群众支持,狠狠打击敌军前哨、后卫、侦察等小股部队,拖住敌人,配合和支持解放大军。

429日晚至55日下午,姜亚勋、李石锹率领游击队在攻打驻扎在横市的湖南保安三旅汪洋营的战斗时,我和同学们都自发地倾校出动,站在沩江河堤上观战,目睹游击队四面合围,割断电线,截断敌人对外联系。重兵把守东、北两条巷道,主要兵力布置在西南方向,游击队员个个臂上缠有红布标志,荷枪实弹,依靠田坎和周围建筑物向横市敌军驻地射击,不断向前推进,步步逼近敌人,并大声喊话,敦促敌人投降。同学们也在旁摇旗呐喊助威。在强大攻势和当地农民、学生群众的支持下,于51日下午,迫使汪洋营派代表打着白旗出来,缴机投降,交出轻重机枪8挺,子弹1万多发,手榴弹100枚。真是大快人心。

当时学校当局对学生这次行动,既未表示支持,也未公开反对。每天上课,一直坚持到放暑假。在暑假期间,为了进一步了解游击以的情况,我曾独自到黄材五里堆老同学、游击队员沈亮吾同志家里向他详细了解了游击队性质、宗旨、纪律和当前任务。并由他带我秘密到游击队的队部--黄绢小学。当时,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并向他提出我参加游击队行不行?老沈认为,行是行。但你现在在校读书,丢掉学习机会可惜,不如毕业后再参军也不迟。就这样,我带着又想参军又想学习的心情,告别老同学,回到了自己家里。

当时形势发展很快,84日,我四野战军第49146436团向宁乡挺进,在“湘中三支队”的配合下,88日驻扎在县城的敌军缴械投降,全县即宣告解放。810日,中共宁乡县工委组织临时性的“宁乡人民治安委员会”负责县城治安和筹集军需物资支援解放军。825日,南下工作团到达宁乡。27日,由李瑞山任书记的“中共宁乡县委”和张继源任县长的“宁乡人民政府”宣告成立,立即派出干部到全县各区进行新政府的接管工作。

宁乡的胜利解放,全县人民欢欣鼓舞。我们全校同学暑假后回到学校,兴高采烈,传播新情况,谈论好消息,自由自在。过去学校那种沉闷的空气一扫而光。

十月一日,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校同学在姜宇经老师率领下,到双凫铺完小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集会。领导干部在主席台上大声说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人民盼望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了……台下群情激

奋,热烈鼓掌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

十月,宁乡县人民政府根据“维持现状,逐步改造”的方针,先后接收了旧政权遗留下来的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造措施。我校被接收后,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相应地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同学们所厌恶的态度横蛮动辄训人的校长黄钟、教导主任秦静根和军事教官邹某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和蔼可亲的新老师。学校迅速订了《新湖南日报》,购置了一批新的教材、图书和大量课外读物,开展大唱革命歌曲,加强了政治时事教育,并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新民主主义论》、《大众哲学》等为教材,分专题讲授,向学生进行革命理论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在学习中,同学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如饥似渴地钻研新名词、新理论、新思想、新知识,并结合当时的思想实际,以“劳动创造世界,谁养活谁”“中国革命为什么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目前形势和任务”等为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然后联系自己认识写学习心得,抒感想、表决心。我记得当时班主任出了一道题目,要我们每人写一篇叙述翻身农民的作文,我反复学习了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与《李有才板话》后,写了一篇《黑子翻身记》,记述一个受剥剥、受压迫的农民终年不得温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精神振奋,改变了昔日奴颜婢膝,挺起腰杆做人的故事,得到了姜老师的称赞,他在作文上批示:“构思新颖,想象力强。”并在班上同学中传观。学习了毛主席《整顿党的作风》之后,我又写了《做完全的知识分子》的心得体会。

1950年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元旦。学校举行了庆祝活动。同学们欢天喜地,办墙报,搞表演,打腰鼓,扭秧歌,沉静在一片欢乐之中。为了表达我个人的喜悦心情,我曾以庆祝解放胜利为题,写了一个《莲花落》刊登在庆祝元旦专刊上。在庆祝大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刘南翔先生写的那幅对联:

 

云山为四髯旧日讲坛,祖国庆重光,典型人物钦前辈;

湘楚有英明革命领袖,佳节逢元旦,敬爱心情遍海隅。

 

1950年春,根据上级规定,宁乡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更名为宁乡师范,校址由云书院迁往宁乡县城文庙。县城文庙位于城东化龙溪畔,与县公安局相邻(旧址即今县招待所处),地势较高,沿台阶而上,是个地坪,再上去是两排房子,前面一间是大成殿,墙壁上有副对联:

 

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我们进校时,大成殿成了学生食堂。大成殿后面的房子是教职员办公的地方。大成殿两边的房子是学生教室,楼上是学生宿舍。

开学前,县里就对学校进行了整修。新任校长由县长张继源兼任,常务副校长成之康,教员有姜宇经、何业恒、张先煦、杨海清等。学生除了我们从云山迁去的两个师范班(1718)外,还有县二中的几个班。

学校课程全是新的。除了数、理、化外,十分重视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十分重视时事政策学习和学生品德教育,课余时间唱新歌、打球、跳舞,搞得很活跃。

学校很快建立了党团组织。1950324日,我经罗云楼同志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从此,我在团组织的教育下,政治上得到不断进步。

正当我们在校发奋读书,在党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的时候,1950625日爆发了朝鲜战争。6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扩大朝鲜战争的同时,侵略我国领土台湾。28 日,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国政府侵略朝鲜、台湾及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但是,美国政府不顾我国政府的严重警告和世界舆论的反对,在77日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非法通过侵朝决议。915日,美国纠集15个国家的军队,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并不顾我国政府的一再警告,13万人马向北进犯,把战火引向我国鸭绿江边。

在这严峻的时刻,党中央于1950108日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毛泽东发出了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命令,1019日中国政府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开始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

在我们学校,从朝鲜战争爆发起,全校师生都密切注视着形势的发展。赵读论老师天天给我们念报纸、讲形势。同学们听到美帝的侵略罪行,个个摩拳擦掌,义愤填膺,表示要坚决响应毛主席号召,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接着就在全校掀起了一股参军参干的热潮。当时我们班40人,后来只留下了22人,有18人分几批到了部队,有的到了第四野战军,有的进了湖南军政大学,我和几个同学是第二批到了第一野战军西北军区。有的后来到了朝鲜,参加了直接战斗。

 

 

作者简介:姜学群,宁乡黄材人,19516月宁乡师范毕业,先后在西北军区,总后勤部等单位从事政工工作,多次立功受奖。

 

Baidu
sogou